正處于電動化轉型艱難時刻的大眾汽車沒有止住銷量頹勢。這家跨國汽車公司巨頭正在全球范圍內降本增效,以渡過難關。
10月11日,大眾汽車公布的第三季度銷量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大眾集團全球交付量同比減少7.1%至217.63萬輛。其中,中國市場交付量為71.15萬輛,同比下滑15%。今年前9月,大眾在華銷量同比減少10.2%。
汽車公司對抗發(fā)展周期的方式之一是收縮業(yè)務規(guī)模,精簡人員配置和砍掉邊緣業(yè)務,這可以幫助公司在轉型期穩(wěn)住核心市場和利潤規(guī)模,以待后續(xù)重整。
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大眾中國正在開展裁員行動以實現人員降本的目的。最新消息是,這項行動主要波及進口車業(yè)務,整體裁撤人員規(guī)模近百人。大眾中國為被裁員工提供了調離工作崗位至合肥或“N+6”現金補償兩種方案。
大眾中國沒有向界面新聞回應具體的裁員人數和業(yè)務板塊。相關人士表示,大眾汽車集團在所有旗下品牌啟動績效計劃,至2026年將效率提升20%。大眾中國正持續(xù)提升各部門及項目的效率、優(yōu)化成本。相關措施涉及直接人力成本及包括行政管理開支、差旅費及培訓成本等在內的間接人力成本。
大眾中國不會是首個在華裁員的跨國汽車公司總部,這些曾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的汽車品牌難以預估中國市場多變的汽車環(huán)境,或將審慎考慮在中國市場布局規(guī)模。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李顏偉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指出,在2022年行業(yè)缺芯,整體供不應求的市場背景下,跨國汽車公司對市場發(fā)展作出過于樂觀預測,也未能及時預判中國電動化快速發(fā)展節(jié)奏,導致其銷量表現沒有承接上擴張的節(jié)奏,因此近兩年將通過“瘦身”度過危機。
一位大眾集團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內部裁員行動或已趨于結束,今年裁員指標基本完成。另有位于合肥的大眾科技公司(VCTC)員工向界面新聞透露,其所在的業(yè)務崗位在內外部轉崗招聘后,也基本飽和。
在上述集團內部人士看來,大眾中國進口車板塊業(yè)務近年來經營不善,在售車型僅有途銳一款,難以再為集團提供足夠的利潤支持,也不需要多余人手維系。有消息稱,進口車業(yè)務或將合并至大眾安徽。
李顏偉向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大眾中國進口車年銷量為2.52萬輛,但2023年已“腰斬”至1.28萬輛。今年前8月,大眾中國進口車累計銷量僅4000輛。
大眾中國進口車的車型品類相對較少,經銷商很難依靠單一車型維系生存。2021年,大眾中國進口車的品類包括凱路威、夏朗、甲殼蟲、蔚攬、邁特威、高爾夫和途銳共7款車型,但除蔚攬和途銳之外,其余引進車型年銷量僅數十輛。
跨國汽車公司引入進口車一是為試探本土消費者的需求喜好,并將表現不錯的車型推動國產化,例如寶馬X5和奔馳GLE;二是通過進口小眾個性化車型,滿足細分市場需求和賺取不菲的利潤。
李顏偉認為,受宏觀經濟波動以及市場競爭激烈影響,小眾個性化車型受波動明顯,銷量快速萎縮。另一方面,國產智能電動車型高端化發(fā)展趨勢和奔馳寶馬等一線豪華品牌價格下探,積壓了主流進口車型的生存空間。
“在既沒有規(guī)模優(yōu)勢攤銷成本,也沒辦法賺取和過去相當利潤的情況下,跨國汽車公司很難有動力運轉進口汽車業(yè)務!
不僅是大眾中國,整體進口車業(yè)務都在逐年下滑。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統計的數據,供給端方面,中國進口車進口量從2017年的124萬輛持續(xù)以年均約8%的比例下行,到2023年縮窄至80萬輛;終端表現上,今年1至8月,進口車交強險數據為50萬輛,同比下降15%。
由于歐盟表決通過對華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關稅,中方或將對大排量進口燃油車加征關稅以進行反制,目前中國進口車關稅稅率為15%。按照行業(yè)人士建議,商務部可能考慮擴大至25%。
這將進一步影響歐洲汽車公司對華出口。在日本、德國和美國三大乘用車的進口國中,今年日本和美國進口車表現恢復、銷量上漲,但德國進口車進口量前8月同比下滑了19%。
【版權聲明】秉承互聯網開放、包容的精神,萬通商務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chuàng)內容,但要嚴格注明來源萬通商務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fā)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fā)郵件至770276607@qq.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部分資訊信息轉載網絡或會員自己投稿發(fā)布,如果有侵犯作者權力,請聯系我們刪除處理,聯系QQ:770276607
部分資訊信息轉載網絡或會員自己投稿發(fā)布,如果有侵犯作者權力,請聯系我們刪除處理,聯系QQ:770276607